虽然李幼斌版的《亮剑》被认为是荧屏上的经典之作,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黄志忠版《亮剑》的喜爱。相比于老版配资公司排行,黄志忠版在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亮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增添的西路军部分剧情。虽然这部分仅有三集,但并非无关紧要的添头,反而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给整部剧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和战斗气氛。
在这短短三集的河西征战部分中,剧集还原了西路军在古浪城的血战,揭示了马家军残酷地虐杀红军士兵的画面,以及援西军如何收容西路军的将士。这些情节不仅详细地展现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对柱子、王根生等人物的描写,解释了他们为何会追随李云龙。这样一来,《亮剑》的主线故事变得更加清晰,历史背景也更加丰富。
展开剩余77%从常理来看,观众本不该对虚构的剧情或人物过于较真,毕竟电视剧即便尽力贴合历史,也总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然而,从军史的角度来看,黄志忠版《亮剑》关于西路军的三集剧情设定,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便是李云龙所担任部队的番号。在老版《亮剑》及原著小说中,曾提到李云龙在长征时期就是一名团长,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李云龙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下属哪个团。到了黄志忠版《亮剑》,李云龙一出场就被设定为红9军25师171团的团长。这其中有一个问题——红9军是否真的存在171团呢?显然,这个番号并不真实。
历史上,红9军是由红四军的第12师扩编而成,辖下的包括25师、27师等,并未有171团这个番号。事实上,红9军本身的编制中就没有这么一个团。按照红军的番号规律,如果要设定李云龙带领的171团,它应该是隶属于红19军或其他军组,但红9军从未拥有这样的团级编制。因此,这个虚构的171团,可以说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创造出来的。
如果编剧希望李云龙能够与红9军相关联,也许可以更合理地选择一个实际存在的番号,譬如红9军下属的76团、77团或78团,这样的设定虽然依然是虚构的,但至少不至于脱离常理。
接下来说说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红军战士的籍贯和称呼。在黄志忠版《亮剑》中,李云龙带领战士们去偷袭马家军独立骑兵旅的弹药库时,焦守成和其他几位红军战士在临终前相互报上了名字和籍贯。令人感动的是,这个片段将红军战士们对故土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生死关头,战士们用家乡的名字告别,这种悲壮感让人不禁落泪。然而,在这一设定上,却存在明显的历史错误。
根据史实,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主要来自鄂豫皖和川陕一带,尤其是大别山地区的战士居多。早期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和战士多为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的农民,甚至一些四川“通南巴”地区的士兵也为红军贡献了不少兵源。因此,红四方面军的战士,尤其是在抗战初期,几乎不可能来自河南新县、山西、陕西、湖南等地。剧中,焦守成等人自报的籍贯并不符合实际历史,尤其是焦守成提到的“河南新县”,更是一个穿越历史的错误。
事实上,所谓的“新县”直到1947年才设立,当时的焦守成不可能会提到这个地方。1932年,该地区还是经扶县,1947年才改为新县。而且,新县的设立是由于蒋介石为庆祝“围剿”红军而特别设立的,红军战士显然不会自报这个地名。因此,焦守成的这一段自报籍贯的情节,明显与历史事实相悖。
总的来说,李云龙这一角色虽然是虚构的,但剧中所涉及的军史知识,尤其是关于红军历史的细节设定,确实值得我们认真考证。尽管这些小问题不影响剧集的主线发展,但对于喜欢历史、追求真实的观众而言,这些细节却常常让人感到遗憾。
其实,这些细枝末节上的错误,并不会动摇《亮剑》作为一部战争剧的整体魅力。它展现了李云龙等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传达了无数革命战士为了信念和理想,甘愿付出生命的精神。而对于一些资深的观众来说,历史与艺术的结合本就充满了灰色地带,理解这些虚构元素也是一种欣赏的方式。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看到这些小小的错误,总不免觉得有些惋惜。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